美味至鲜:江阴螃蜞螯
秋风飒飒,这道江阴美食可不能忘了! 江阴市史志办( 江阴纪事.2017/8/26 )
[标签] 舌尖上的吴地,特产;江鲜;时令;时节
[正文]
秋风飒飒动愁思,蠢蠢铁螯出沼池。
披甲戴盔尤气盛,横行无忌到何时。
——《蟹螯》· 李仲林(曾任要塞实验小学前身东济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)
▲江阴临港街道江畔鹭影
江阴,一座滨江城市,自古以来得长江厚爱,江鲜不断、福泽不绝。连绵不断的江堤边,芦苇滩涂众多,这里,不仅出产老一辈江阴人爱穿的芦花靴,也繁衍着一种江阴人尤为喜食的小江鲜——蟛蜞。
▲蟛蜞,形似小螃蟹,甲壳略方,一对大螯鲜美肥实至极
蟛蜞直行时偶尔会两只前螯合抱,一步一叩首,彬彬有礼,犹似古人行礼作揖状。故文人老饕以古文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”句,为之取雅名“礼云”。
▲雄性蟛蜞的螯尤为硕大
其实早在明朝时,名医李时珍就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述道:“蟛蜞生于陂田港中,故有毒,令人呕吐”。
但在“拼死吃河豚”的江阴人眼中,蟛蜞却成了7-9月份的特色美食,鼓捣出了“蟛蜞螯”、“蟛蜞(豆)腐”、“蟛蜞馄饨”三个吃法,从古流传至今。
民国《江阴县续志》记录了江阴人吃蟛蜞的历史:沙洲人取多数蟛蜞捣烂之滤汁入滚水,谓之蟛蜞腐。近城人仅取两螯煮食,名曰“鹦哥嘴”。
“鹦哥嘴”,现在又被称为“鹦鹉嘴”。说起它的来源,可以追溯至清代。蟛蜞螯,原本是江边渔民不登大雅之堂的下酒菜。
清末,蟛蜞螯从乡下传至江阴城,江阴乡贤沙曾达在《澄江咏古录》中为其写下一联:“蟛蜞与蟹本相同,把酒持螯气自雄。”此后,根据蟛蜞螯成菜后形同“鹦鹉嘴”的特点和造型,文人墨客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——鹦鹉嘴。
江阴老饕客做蟛蜞螯时,归纳出一个方法:十三铲刀。
洗净的蟛蜞螯,用剪刀在其两端剪出小口,以便入味。倒入盐开水中焯水45秒即要取出,倒入冷水中“激”一下,促进肉和壳分离,吃的时候更加方便。
炒作蟛蜞螯时,翻炒只需13下,美其名曰:13铲刀。江阴人固执地认为,只有这样的翻炒工序和时间,蟛蜞螯才会味鲜而不老。烹制好的蟛蜞螯,色泽红润、肉质鲜嫩,且具有奇香。食用时,人们只要如同吸食螺蛳一样轻轻一吸,便能将其肉自然地吸出来。
如今,江阴人烹饪“蟛蜞螯”的技艺,已被列入无锡市、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但随着江边芦苇滩的减少和江阴蟛蜞螯食用量的激增,江阴本土的蟛蜞已越来越少,菜场上的蟛蜞货源已从苏南北上转移至苏中,甚至还有从连云港转运而来的。
江阴诗人刘湘和为此写了一首《蟛蜞的叹息》,呼吁江阴人切勿因为过度贪图口腹之欲破坏生态,也希望蟛蜞这个小生灵能一直繁衍在江阴的江畔。
礼云子真身是蟛蜞卵,蟛蜞是一种淡水小型蟹类,头胸甲略呈方形,在江河堤岸沟渠等处洞穴中栖息。那为什么不直接叫蟛蜞春?民间说法是蟛蜞习惯横行,偶尔直行时候,两只前螯合抱,一步一叩首,摇摇摆摆,非常趣怪,就像古人行礼作揖,所以叫礼云,它生下卵,就叫礼云子。
▲礼云子:舌尖上的稀罕物
礼云子是蟛蜞子的雅称,因蟛蜞两螯状若作揖,有人巧取《四书》"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"之句,给蟛蜞子(卵)取了这个雅名。礼云子多产自鱼米之乡南海,番禹,顺德, 尤以番禺出产的为上佳,当地的人们都喜以礼云子为配料,用作蒸火腩、蒸鸡蛋、蒸豆腐等菜式之用。新鲜的礼云子呈红棕色,颗粒非常细小,如沙状,质感幼滑软嫩,入口却有很浓郁鲜味。
礼云子是稀罕之物,全因它收集过程的繁琐耗时,得趁每年蟛蜞交配后,在母蟛蜞还未“散春”时,捕捉蟛蜞并取其卵,这时期大抵只有清明前后半个月。而且卵子保鲜期稍纵即逝,一旦取到就要立即食用,不能隔夜。
据行家介绍,若是真正靓的礼云子,必须是新鲜货,一旦入手立即蒸熟放入雪柜才能保存。头手的礼云子颜色呈红棕色,颗粒非常细小,质感幼滑软嫩,入口鲜美,散发出来的浓郁香气,连顶级的虾酱都望尘莫及。若是带黑或者是偏黄,则证明这蟛蜞春太老。
近年自然环境恶化,又因农药化肥、重金属水质所致,已令蟛蜞剧减而显矜贵。蟛蜞小,30多只螃蜞可能也凑不足一斤礼云子,可想而知要捕捉多少个蟛蜞才能成就一道菜呀。
版权所有©苏州大学图书馆、江南文化研究基金